“把艺术交给大众”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创作成果中,还有数以万计的文艺作品和极具研究价值的文艺史料刊发在根据地和解放区所办的报刊上。很多作者,本身就是农民、战士或基层工作者。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熟悉的人和事,通过小说、戏剧、诗歌、报告文学、歌曲、绘画、舞蹈等文艺样式记录下来,语言通俗,富有生活气息。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让故事中的人物自己编词、自己表演的创作方式,很好地反映出人民的心声,并让人民群众从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中得到教育,这确实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把艺术交给大众”,通过文艺唤醒大众,这已成为华北文艺工作者的自觉意识。他们积极响应伟大的民族抗战对文学艺术提出的时代要求,充分兼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习惯和欣赏水平,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燕赵儿女火热的战斗与生产生活,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与鼓动激励效果。刘萧无编排新闻报道剧《李殿冰》,编剧与演员一起住到李殿冰家里,以便于熟悉主人公的生活,搜集真实生动的群众语言,甚至模仿他们动作,理解他们的心理。甚至,还让主人公李殿冰等直接参与剧本的修改和编排。描写群众的生活,邀请群众参与创作,这是当时文艺工作者走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该剧演出获得当地老百姓极大赞赏,鲁中实验剧团还专门学习该剧的创作方法,创编了三幕五场话剧《过关》。艾思奇《前方文艺运动的新范例》更是誉其开创了前方文艺的新范例。抗敌剧社的《王老三减租小唱》、冀中火线剧社的话剧《我们的母亲》,也都具有这种特色。
这些文艺作品,可能略显仓促,有的甚至急就于战火中,所以在素材提炼、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的使用、细节的刻画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是,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作,而是燕赵大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集体记忆和行动号角,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文艺,有很多这样未经沉淀的纪实作品,不管其艺术性如何,但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铸就抗击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铜墙铁壁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红色经典,便是华北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文艺的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