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交给大众”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已装订成册,交付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由此而起。广大的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走出书斋,走出校园,用知识,用智慧,用不屈的精神力量唤醒民众,用实际行动担负起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在此后的岁月里,延安文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两大主体,双峰并峙,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延安文艺工作团、西北战地服务团、东北促进纵队干部队、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等大批文艺工作者,随同党政干部一道陆续抵达华北,东北、平津的青年学生也纷纷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边区。他们一方面积极创作大量街头剧、活报剧、街头诗、墙头小说、木刻版画、歌曲、舞蹈等革命文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运动;一方面也通过开办文艺干训班,开展各行业、各阶层甚至全民的文艺创作与评选活动,吸引工农兵群众加入文艺队伍,掀起了“晋察冀一周”“冀中一日”等具有深化性质的群众写作运动,以及“创造模范村剧团”“穷人乐”等群众戏剧运动,为晋察冀文艺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察哈尔省会张家口解放以后,晋察冀文协、晋察冀剧协、晋察冀音协、晋察冀美协、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边区剧社、晋察冀日报社、晋察冀画报社等文化团体随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和军区领导先后开赴华北根据地,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也随之来到华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他们坚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方向,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深入农村与抗战前线,既为切身体会工农兵的生活,也为深刻了解工农兵的需求,从而在根本上克服了自身相当普遍和严重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倾向,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以人民大众易于接受和欣赏的形式,普遍写人民大众的生产战斗故事。譬如左翼作家邵子南1938年10月随西战团到晋察冀,主持战地社日常工作,主编《诗建设》。1943年整风运动后,他到阜平任小学教员,在反“扫荡”中与群众、民兵一起转移、战斗,还直接在五丈湾跟随李勇的游击组对日寇展开地雷战。1944年5月随团回延安,在鲁艺任教,后调陕甘宁文协搞专业创作,开始大量创作反映晋察冀边区生活的小说。他以亲身体验为基础创作的短篇小说《李勇大摆地雷阵》(后改为《地雷阵》),运用阜平农民群众的语言,以口语化方式讲述了爆炸英雄李勇的抗日故事,明显吸取了民间说唱文学的优点,特别是在白话叙述中还插入不少快板式的韵白,更适合群众喜好,因而在当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其他作品,如《荷花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漳河水》《赶车传》《王九诉苦》《孟祥英翻身》《新儿女英雄传》《白求恩大夫》《我的两家房东》《穷人乐》《李殿冰》《戎冠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土地的人们》《白毛女》等,都是成功的文艺典范,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