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激发三地护绿动力——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
以生态补偿为抓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谷树忠表示,三地应进一步协同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多措并举、强化落实,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更多实效。
“水生态补偿应坚持量质双因子补偿。”谷树忠说,三地要将水量和水质共同作为水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并基于水量水质双因子,探索开展上下游双向水生态补偿。同时,也要适度考虑行洪的特殊情况及其对水生态补偿的影响。
逐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解决生态补偿资金不足问题。谷树忠认为,生态补偿的主体要更加多元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要共同参与。补偿资金要多渠道筹措,包括财政资金、绿色金融、生态环境权益交易等,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谷树忠表示,对于实施生态保护的地区,必须统筹用好补偿资金,用制度管好补偿资金,以激发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理,对于生态受益地区,也应该通过机制来推动补偿责任落实。
“由于生态补偿的跨地域性、跨流域性比较强,可以探索将生态补偿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建立绿色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谷树忠说,可考虑建立京津冀生态补偿常态化协商机制,对三地生态补偿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会商意见、作出决策;建立生态补偿评估机制和生态补偿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生态补偿资金用在实处。
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是京津冀生态补偿取得实效、实现长效的重要基础。“三地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公众对生态补偿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及时发布生态补偿相关信息,保障公众对生态补偿的知情权、监督权。”谷树忠说,可以邀请三地专家学者参与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