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
加快转变中心城市发展方式。大力实施拥河发展战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优化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加强城市建筑风貌全方位、多层次管控,打造城市新亮点、新地标,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品质,形成错落有致、优美舒展的城市天际线。有序疏解主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低端制造业、不适宜发展的专业市场等向城区外围圈层疏解。在二环外重点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在滹沱河南岸及正定新城集聚布局科技服务、会议会展等城市新兴功能,合理安排新增居住组团,高标准配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太行山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以文化旅游休闲为主的山水花园城市。
加强功能性战略节点建设。围绕补齐石家庄城市功能短板,坚持产城融合、功能配套,重点推进石家庄国际陆港、临空经济区、东部新城三大功能性战略节点建设。石家庄国际陆港以培育产业、聚集企业为重点,促进生产和生活空间同步建设,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国际陆港。临空经济区以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制度创新为重点,加大临空产业、生物医药、国际物流等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保税产业,增强开放发展引领示范作用。东部新城依托石雄铁路裕华东站综合枢纽、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现代物流枢纽基地等,按照功能相对完整、空间疏密有度、产城融合匹配的原则,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辐射带动石家庄都市圈东部地区发展。
加快正定高质量发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传承和弘扬正定特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加速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与新兴业态有机融合,再现“北方雄镇”风采。全力推动正定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和总部经济等“4+1”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办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加快引进一批数字产业优质企业,引领石家庄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统筹滹沱河南北两岸保护与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能级,积极布局文化旅游、休闲消费、体育赛事等功能,打造省会发展新高地。
(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打造创新活力品质县城。加强空间管控与风貌塑造,完善市政设施体系,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强化中心城市县城建设,高标准打造示范路和城市片区,重点支持正定、元氏等县(市)建设宜居县城,引领带动县城发展。推进县城特色化发展,引导设区的市周边县城建设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城,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县城打造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城镇节点,推动其他县城完善商贸、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提升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能级,挖掘无极生态皮革、正定板材家具、定州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优势和新增长点,推动中药材、绿色建材、丝网等特色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创新,聚力促进产品升级、要素升级、链条升级、模式升级。推动雄安衡水协作区、河北深泽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雄战略合作,吸引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和相关产业布局,打造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因地制宜加强城镇和乡村建设。分类推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卫星镇、中心镇以及综合性小城镇,推进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经济发达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县域统筹,分类有序编制村庄规划,对没有需求、不具备条件的村庄研究制定“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稳妥优化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设置,确保公共服务和管理有效覆盖常住人口,有序推进村改社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工程高效开展,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严格环境准入,强化产业入园入区,推进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安全、生态功能维护、环境质量改善相协调,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省级森林乡村、美丽庭院。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石家庄都市圈内各市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服务项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优化服务设施布局,在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增加学位供给,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促进流动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强化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村内道路的有效衔接,构建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通过专科协作、远程医疗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