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
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巩固和提升对京津冀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大农田水利气象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石家庄、邢台等地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推广节水抗逆优良的强筋小麦品种和青贮玉米、优质蛋白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施粮食机械装备提升工程,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推动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与育种企业联合开展育种、栽培等关键技术研发。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深化粮食储备管理机制,加快完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逐步形成石家庄都市圈内各市县联动、政府企业协同、更加便捷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建设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保障“菜篮子”高品质供应,布局建设一批规模化蔬菜、生猪、奶牛、肉羊、禽蛋等“菜篮子”工程,打造区域一体化供应配送平台。依托衡水、定州等地设施蔬菜基地,争创高品质果蔬产业示范区,推动果蔬产业专业化、连片化发展,重点推动衡水市高品质果蔬产业基地、定州“菜篮子”供应基地等建设,实施“净菜进京”工程,扎实开展“六进”行动,打造环京津、环省会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精品水果,依托晋州市鸭梨、赵县雪花梨、信都区浆水苹果“抗大红”、深州市蜜桃、辛集市黄冠梨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加强特色产业精品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溢价能力强的高端精品水果,建设冀中平原精品梨产业集群、太行山百里苹果产业带、太行山薄皮核桃产业带等一批果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形成一批规模养殖优势产区。推动农业产业化优质企业发展,逐步壮大农业全链条发展主体。
加强农业品牌质量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对照国际先进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针对雪花梨、蜜桃、辣椒、小麦、小米、酸枣仁、连翘等有影响力的农产品,联合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优质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依法依规申请商标注册,培育发展自主商标品牌。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良种和技术推广,推进绿色、有机认证与管理,推进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产品认定,推进名特优新产品培育,强化农业品牌原产地保护,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加强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品牌农产品全过程追溯管理。促进农业与数字化融合发展,做好智慧农业示范点建设工作。优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强化农业联防联控监管机制建设。
六、协力建设品质美好生活圈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加强政务服务联通互认,拓展服务事项线上线下业务办理渠道,推动河北政务服务网石家庄子站开设“石家庄都市圈通办专区”,逐步扩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通办范围。强化社会保障接轨衔接,有序拓展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推动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共享,探索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跨区域信息共享和转移接续,加快实现民生保障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构建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跨区域转移就业协作、劳动保障监察联合执法机制,加快智慧就业平台、创业培训和职业发展网络平台建设,实施灵活就业市场提升工程,促进石家庄都市圈内各市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探索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全职业生涯、全过程衔接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机制。加强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服务和信息对接,推进异地居住退休人员数据共享,探索河北和山西跨省医疗检查结果共享互认。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深化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打造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逐步实现城市社区的全覆盖。研究推动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构筑“轨道+城际公交”高品质快速化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